信息公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对政协秦皇岛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4505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5-08-14
浏览量:31

民建秦皇岛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构建和完善现代化大数据体系增强河道行洪能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情况

(一)推进河道防洪治理

对照秦皇岛市防洪保护区和沿江沿河城市防洪标准要求与现状差距,2024年开始推进河道防洪治理与水资源调配和水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对青龙河、洋河等9条骨干行洪输水河流水系进行综合整治,实施河道清淤等建设,进一步保障行洪排涝畅通。遵循我市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的洪水出路,充分利用防洪体系中的水库、闸坝,合理安排市域内重要支流洪水出路,以上游大中型水库调蓄、中游堤防防治、下游河道安全下泄为主,确保重要支流洪水出路通畅;大力推进骨干水网工程建设,进一步解决区域洪水蓄泄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区域河网引排能力。针对洪涝灾害防御新形势新要求,从流域整体着眼,以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快对滦河、青龙河、戴河、洋河、汤河等主要行洪排涝河道治理,对未达标河段进行防洪达标治理,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高培厚、河道拓宽、修建堤防、岸坡防护工程、堤顶路工程。

(二)构建雨水情监测体系

针对部分坝址位于深山、信息传输条件较差的水库,采取整合气象、水文、山洪等多个平台信息共享的方式,完善该区块雨水情,已构建起由气象卫星、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共同组成的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 。同时,秦皇岛水文勘测研究中心配备无线雷达波(测流)、全自动走航式ADCP等先进设备用于水文监测,在涨水时第一时间测流,密切关注水位变化,为下游防洪提供数据支撑,且这些先进仪器可在夜间通视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准确地测出流速和流量的数据,大大减少了人员工作量,避免了涉水测流。在实际应用中,这些设备和体系在多次强降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精准捕捉雨情水情变化,为防洪决策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依据。

(三)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

在洪涝监测体系构建、洪水精细化模拟仿真模型开发以及防洪工程联合调度模型应用的基础上,严格遵循“需求导向、应用优先、数字驱动、能力强化”的原则,聚焦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核心路径,加速推进数字孪生流域的构建进程,以形成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防洪管理体系。如戴河、汤河、石河水库等都开展了相关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数字孪生平台、信息基础设设、业务应用和网络安全建设。其中数字孪生平台包括数据底板、模型平台和知识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水利感知网、水利信息网和水利云;业务应用包括孪生数据底座和具有“四预”功能的防洪业务应用系统、水资源应用系统等;网络安全建设从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这三方面展开对网络安全进行加固设计 。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完善河道治理工作

持续开展对行洪河道、堤防的治理和达标建设工作,确保达到河道设计行洪能力。对骨干行洪河道继续加固加高堤防,疏浚拓宽河道,提高洪水下泄能力 。持续开展河湖“四乱”的监督工作,与市、县、镇、村各级河长加强联动,充分利用好河湖智能信息化智能信息平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河道内影响行洪的违建物、障碍物依法进行清理。同时以开展“三区三线”工作为契机,依省水利厅技术要求,对河湖岸线划界进行重新整理,并纳入自然资源部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依法依规谋划河道治理工作。

(二)深化大数据体系应用

进一步完善数字孪生流域平台建设,整合更多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流域水情、工情更全面、更精准的动态监测与仿真推演 。拓展“2+N”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在流域防洪和水资源管理调配基础上,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河湖生态监管等更多专项业务拓展 。强化水利网络安全防护,保障系统稳定运行,通过数字孪生平台模拟洪水场景,优化水库群联合调度,依托智能算法实现跨区域水量精准调配,提升河道行洪能力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今天是:
版权所有:秦皇岛市水务局   主办:秦皇岛市水务局  

冀公网安备 13030202002416号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1303000036  联系方式:3739758  冀ICP备字08009274号-2